你把吃苦和能吃苦混为一谈了。吃苦是一种状态,能吃苦是一种能力。没人愿意没来由地吃苦,都是因为没办法。但在吃苦的状态下能生存下去,这是很有用的能力,因为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得上这样的能力。需要锻炼的是这种能力,军训正是干这个的。你不会以为军训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军人吧?
高中刷题三年也是一种磨练,但人需要的不止是一种磨练。
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其实还应该加上,“吃得万般苦,方为万全人”。
【资料图】
你说的很对:
“总而言之,这个世界很大,人很多,不要老是拿自己标准去要求别人,也不要老觉得自己对,别人错。有不同想法很正常,看不惯别人也很正常,都可以拿来讨论。太自以为是就不好了。”
吃苦的能力,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意思。其一,是主观认识上对吃苦有接受和忍受能力。其二,是身体客观上有足够的吃苦的耐受力。这两种意思,对应吃苦能力的不同目标和获得途径。
第一种,主观认识上的能力是认识上的,一般不存在直接的实际需求,获得途径绝大多数都不是亲自实践,而且能不亲自实践就不亲自实践。
第二种,则一般是与实用性需求有紧密联系的。这种能力的目标是实用化的实践能力,获得途径必须是亲自体验去吃苦,没人能躲得开。
目标不同,是能力的获得途径不同的原因所在。明确目标,并以目标为核心去选择途径和手段去培养能力,这是正确和有效率的;反之不顾目标去谈途径和手段,不但未必能实现好目标,甚至可能事与愿违。
举个例子,国外某些特殊的军事训练中包含忍受严刑拷打而不叛变的训练,其科目就是实际会用到的各种摧残和折磨人的手段。这对国外的间谍和某些特种兵也许有实际价值,但副作用也很明显,我们是不采用的。不采用的原因,就是这种所谓吃苦训练纯粹是培养战争机器人,同时也突破了自己集体的共同利益底线,反而容易弄出更多人的背叛意识,这完全偏离了我们军队的初衷,也得不偿失。
对大学生而言,他们大多数将来不会成为军人,而且是更注重认识方面的能力培养(即使将来从事实际操作类型的工作,也是认识能力强要比差好)。因此,大学生军训,是不能照搬军人军事训练的,这是需求和目标的不同所决定的。
35度高温也要那样训练,这就是与学生的教育目标需要相悖的,而且有的体质差的学生有可能出现身体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,事实上也有过这样的历史事例。
而绝对的吃苦能力,我(出生于1970年)承认这几十年内的学生,总体上是下降的,这里面有社会条件改善的合理部分,也有教育和整个社会偏重题海而忽视体育锻炼的不合理部分。不合理部分,是应该着力于大学之前阶段的教育去逐渐解决的,而不能在高校阶段强行恶补。所以,一个“吃苦能力差”的评价,是不能涵盖当今学生身体和意识中的所有问题的。
试图在高校阶段短期内强行恶补之前所有阶段的社会问题的积累,其结果不但并不会对培养有用的吃苦能力有好处,相反可能还有害处——把老一代人自己时代的需求和理念强加给新时代的他们,这种事只有傻子才看不出来,能完全接受的肯定是少数,更多的人反而会产生逆反心态。
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这种古训也是有问题的。问题在于,“吃得苦中苦”,仅仅在认识水平持平或领先的条件下有用,在认识落后的条件下甚至还可能完全失效——对照我们数千年大时间尺度下的历史,这一事实很清楚(中国人始终更能吃苦,但我们照样落后挨打)。认识水平高超的作用远大于勤奋和吃苦能力的作用(后者并不可省,但不可省可不是走极端),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认识盲点,我们不能再犯祖先的错误。
而“吃得万般苦,方为万全人”,则不该普及到大多数人的层面上。因为绝大多数人应该努力成为“专才”,而不是“吃得万般苦的万全人”。
标签: